
图为:大阪街头,“比利肯”的雕像随处可见

图为:日本店家用Helo Kitty招揽生意
“Biliken!”登上大阪地标通天阁铁塔的一刹那,守候在电梯口的工作人员,会热情洋溢地喊出“比利肯”这尊大阪福神的英文名,声音大而清脆,吓人一跳。他们身上仿佛有感应器,每出来一位游客,都要触发一次,“比利肯,比利肯!”呼喊、鼓掌,此起彼伏,气氛欢腾。得要多喜爱这尊舶来的神明,才能燃烧这样的热情?
“比利肯”是大阪“萌文化”的一个缩影。“萌”已经不仅仅是古代日语中的高雅词汇,更成为今天日本动漫产业的新锐标签。而在大阪,热情和豁达的城市文化,与深入骨髓的动漫文化一起,推动着“萌产业”的进一步发展。
萌之风景
从动漫人物到大阪福神
通天阁铁塔是大阪的地标建筑,也是大阪民俗中的福神“比利肯”的“老家”。“比利肯”是一个尖头、大脚,始终微笑着眉眼上扬的卡通小精怪,由一位美国艺术教师创作于1908年,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后,被大阪人奉若神明,直接晋升为“福神”。
通天阁脚下的新世界商业街,是大阪过去的商业中心。穿越百年历史,老街不仅保持了旧的民俗风貌,也记载着“比利肯”的“封神之路”。日本人喜爱动漫人物,更喜爱外表很可爱的动漫人物,甚至将它们视为吉祥物。所以,在新世界商业街上,“比利肯”无处不在,街上的杂货店、小吃摊、服装店和餐厅门外,它都与顾客笑眯眯地“打招呼”。
当地生意人佐藤敬三说,“比利肯”由于外形很“萌”而倍受青睐,所以生意人重视它,因为可以带来客源;城市管理者和文化人也重视它,因为它塑造了城市形象。
一个卡通人物火了,会串起一系列的周边产品。记者在通天阁铁塔中和老街上,就见到各色“比利肯”,它们化身卡通版的猫王、迈克尔·杰克逊、披头士乐队、卓别林……集群之后,产业勃兴,一个“比利肯”浓缩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大全景。
萌之引力
动漫设计征服年轻一族
日本被视为一座动漫王国,而进入新世纪之后,“萌文化”成为日本的动漫文化和产业的代名词。2004年、2005年,“萌”成为日本第一流行语。游走在大阪街头,也很容易找到“卡哇伊”(日语,意即“可爱的”)的符号。
大阪随处可见“比利肯”,但这座城市不只有“福神”。实际上,这座城市“萌物”爆棚。肥大的河豚、贵气的财神、可爱的猫咪……全部动漫化,花花绿绿地装点都市街头,成为街道、商店和公园的“代言人”。
在日本城堡天守阁中,本该威风凛凛的古代人物,变成了几何图案的卡通小人,头盔上标志性的牛角、月牙引来一片“可爱啊”的赞叹。天守阁工作人员介绍,这是特意为天守阁设计的“吉祥物”。正在临摹这些卡通人物的爱知县漫画学生美奈子说:“日本年轻人对‘萌物’更容易接受。日本的许多设计,都以‘萌’为主题。”
在通天阁这样的历史地标里,“萌物”也不少见。老牌动漫《筋肉人》中的主人公筋肉超人成了合影模型;《火影忍者》等一系列动漫成为大头贴照相的元素;连通天阁铁塔本身,也成了“机甲战士”,在塔内展出。法国人一定不会把埃菲尔铁塔玩成这样,但大阪人一点都不觉得“违和”,正在和筋肉超人合影的姑娘山本良子甚至反问记者:“彩色的通天阁不是更可爱吗?”
“萌”感十足的海报、招贴画、路标,“萌”态可掬的玩偶、日用品、各类设计,还有“萌”声“萌”气的动漫人物,在街头和商店里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。作为日本经济榜眼、处于亚洲经济第一方阵的大阪,在城市最细微处,却展示出了柔软、有趣的“萌感”。
萌之产业
动漫市场打造多彩生活
“萌文化”的根源在于动漫。唯美可爱的造型、戏剧化夸张的呈现、充满想象力的思维,让动漫产业“萌物”辈出。作为日本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动漫产业,总产值以万亿人民币计算。而在大阪,“动漫巨舰”载着大量“萌”元素,驶入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大阪是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故乡。他的名作《铁臂阿童木》,是日本第一部黑白TV版动画片,也是“80后”的童年记忆。大阪特别为大师设立了纪念馆,展品放入太空舱一般的展柜中,科技感、梦幻感扑面而来。另一位著名漫画家藤子·F·不二雄在大阪也极受追捧。记者巧遇他的作品展,尽管展厅设在一座商场的负一层,检票区狭窄,但动漫迷仍如潮水般涌来。在转了几道弯的长队中等候一小时后,记者才得以入场参观。
在大阪网民中,市长候选人二野宫茂雄至今仍被津津乐道。今年3月,二野宫茂雄在个人微博上发表“在温室生长的不知世间疾苦的花朵也同样很美”的感慨,是来自一部动漫的台词。网友感慨:“这位候选人先生真是个‘宅男’啊!”
动漫销售堪称天文数字。日本一年要在电视上播出动画片近4000集,而漫画销量超过50亿册。记者走访了大阪十余家销售漫画的便利店,刚过中午,许多店里的漫画架上已经空空如也。道顿堀一家便利店店员石田中,自己就是位动漫迷,“我非常喜欢看漫画,遇上热门漫画发售,店外读者排起长队的景象也很寻常。”售出的漫画成为地铁和电车上的城市风景—尽管手机早已占据大阪人的阅读时间,但拿着漫画看得津津有味的仍不乏其人。
与动漫密不可分的“角色扮演”,在中国主要以“秀”的形式出现,在大阪简直成为家常便饭。大阪的环球影城中,前来游玩的日本年轻人,大多会装扮成动漫人物出现,“黑执事”、“路飞”都是热门选择。走在影城之中,常常分不清谁是游客,谁是工作人员。
在大阪,动漫元素密集地出现在街头巷尾,无从回避。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,“萌文化”自然也深入人心。
萌之特色
城市文化彰显历史底蕴
除了动漫产业的强力助推外,大阪独有的城市文化,亦让“萌文化”的崛起找到依托。在大阪历史博物馆,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大阪傀儡戏“人形净琉璃”,跌宕起伏滑稽可爱的关西腔,还有大阪独有的“单口相声”—落语,让人大开眼界。记者感到,这些大阪历史文化中的积淀,成为这座城市独特“萌文化”的另一个源头。
说话的方式、层出不穷的笑星,以及“人形净琉璃”打开的想象空间,让大阪人天生具有喜感,个性豁达、爽朗。这种城市性格,与“比利肯”的喜感遥相呼应,促成了手冢治虫的诞生,也让大阪人嗜动漫如命,“萌”得有特色。
此外,滨海的大阪素有“浪花之城”的名号。海潮迭起,港口繁忙,大阪因商而兴,因商而活。心思活络的大阪人,也善于在“萌”的潮流中发现商机,这更促使“萌文化”在大阪大行其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06年,明治学院大学教授四方田犬彦出版著作《论可爱》,将风行日本、席卷全球的“萌文化”称为“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美学”。尽管书中也指出,过分追求“萌点”显得不成熟,甚至暴露国民性的弱点。但作者也无法回避,“萌文化”乃至“萌产业”风潮之下,日本从平民到政经界,纷纷追求“萌感”,出现了“萌寺庙”、“萌家电”等。“萌”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,已是势不可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