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市场大,不代表电影产业强 去年票房增长仅11% |
从2003年的10亿元票房到2016年的457亿元票房,从2003年的国产电影产量99部到2016年的近800部。一系列数据显示:中国电影发展迎来黄金时代。 昨天,上海电影节金爵论坛迎来中国电影发展论坛。论坛上,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的《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》首次在上海发布,多角度描摹出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侧面,并呼吁电影产业发展应回归常态。 增速放缓,但潜力仍巨大 2016年中国电影增速放缓是不争事实。报告显示,2016中国市场年度的票房是492亿元,但纯粹的票房只有457亿元,其中有35亿元是电商平台的服务费。和2015年相比,增幅为11%。过去11年来,中国电影平均增幅超过30%。 但中国电影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,在全球影业中的地位不跌反升。2016年,全球排名前20名的影片,引进中国的有18部。 中国电影市场体量大、规模大、潜力大是鲜明特点。2016北美观众年观影频率3.8次,中国观众观影频率是1.7次。北美平均票价折合人民币是48元,而由于票补,中国平均票价为33元。这些差距足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增长的空间和潜力。 市场“多血”,但乱象低效 中国电影市场大,但不代表电影产业强。2014年开始,互联网企业大量进军电影业。中国电影产业由“缺血”到“多血”,但过量资本的涌入也绑架着电影市场,乱象频频出现。一部《叶问3》,捅破了资本乱象的华丽外衣。 市场投资的高热与市场低效率形成悖论,其中最突出的案例是单银幕产出降到了5年来最低。 同样,登顶国产电影票房首位的《美人鱼》成为中国市场的爆款大片,但也仅限于中国。从全球票房看,单部影片的收入中国市场占了92%。这意味着,本土电影在内需方面存在差距,走出国门更是有待时日。 产业发展,还需回归常态 2016年电影市场的变化,给中国电影带来警示。 在过去连续10多年的发展中,中国电影产业依赖的是投资增量。这个模式在去年发生变化,去泡沫、调结构之后,电影产业发展应回归常态,即趋向循序渐进、健康、理性、平稳的发展模式。 资本不是万能的,靠“自带流量”的明星,或者靠大小IP的投机金融资本,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,也不能改变电影工业发展的规律。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,依然是内容、创意和专业人才。从去年年底日本动画片《你的名字》到今年的印度片《摔跤吧,爸爸》,两部片子的高口碑、高票房都表明了中国观众的成熟和市场的发展,在丰富性和多元化的时代给中国电影制片一个新的信号。 |
解放日报 2017年06月21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