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杀了这匹马》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 |
我一直想要寻找到一个东西, 我也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。 是我和马的关系吗? 是信仰的崩塌与建立吗? 是一种不断寻找、绵延的过程吗? 这些复杂的感受, 促使我创作了这个短片。 6月22日晚,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(The 26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)圆满闭幕。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、学院教师郭小若,凭借其毕业作品《杀了这匹马》最终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短片。 同时,这也是自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“最佳动画短片”奖项以来,首部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动画短片。 评委会评语 作品的视觉效果、完成度和有趣的叙事手法,都让人看到一个极具潜质的年轻动画创作者。 《杀了这匹马》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短片,影片通过主人公在草丛中听到密谋杀害一匹马的窃窃私语,开始一段寻找真相的旅程,展现了旷野中神秘部落的信仰和滔天洪水中的光芒。随着火之舞蹈的进行,一切化为灰烬,而那匹马的嘶鸣声在灰烬中响起,象征着重生和希望。 该作品得到了《艺术学院1994》《大世界》《刺痛我》导演、中国美院动画与游戏学院院长刘健教授的指导。 艺术家专访 Q 您的动画短片《杀了这匹马》获得了金爵奖最佳动画短片,这一奖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? A 很开心可以获得这个奖。因为这个短片还是我在实验的一种叙述方式,它可能并不符合常规的讲故事的方式,所以当时在创作完这个片子之后,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获奖。这次的得奖对我而言意义重大,也使我能更加的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去做这个实验。 Q 《杀了这匹马》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短片,可否请您描述一下您最初的灵感来源是什么? A 这个短片的故事背景,源自于我家里一个长辈在我14岁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。故事是讲了一个被误会偷东西的人,他的家里有一匹已经不能干活的老马。因为偷东西是要被惩罚的,所以他一大早就被人们拖走了。中午,他的家里来了一群人,把这匹老马拉走,做成了马汤,平分给每一户人家,也给了他家里一碗。傍晚,当这个人精疲力尽回到家之后,他和他的家人面对这碗马汤,饥肠辘辘的他却久久无法动筷子。 在听完这个故事的晚上,我做了一个梦,梦到我面前也有一碗马汤,汤里倒映着我的影子,那一刻分不清楚那到底是马还是我。这种悲伤一直伴随着我,我一直想要寻找到一个东西,我也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,是我和马的关系吗?是信仰的崩塌与建立吗?也可能到头来只是一种不断寻找、绵延的过程吗?这些复杂的感受,促使我创作了这个短片。 Q 影片《杀了这匹马》的创作和具体制作过程是怎样的?期间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? A 这个短片是我和我的制片人邬葱,以及法国作曲家Célyne Baudino一起完成的,它也是我第一次尝试与国际作曲家合作。整个创作也因为有优秀的制片和作曲的协助,过程比较顺利。对我来说,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在创作中需要直面自己的孤独。动画的制作是一个长线的过程,尤其是对于单个人创作来说,这个过程中唯一的阻力就是自己,所以严谨的时间规划和自我调节特别重要。在创作过程中如若遇到了瓶颈,我可能会让自己暂时停下来,冥想或者撸猫。 Q 据了解,该短片是您2023年硕士毕业作品,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这几年学习生涯中带给了您什么? A 特别感谢中国美术学院给我一个特别开放和包容的创作环境,也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刘健导演。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,我有幸参与到他的动画长片《艺术学院1994》的制作当中。在这个过程中,与刘健老师、李佳佳老师,以及制片人杨城老师的不断学习与沟通,使我逐渐了解了一个完整的动画工业流程。这对我的个人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Q 作为刚刚留校的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青年教师,您觉得在专业教学方面未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点和创新方式吗? A 我本身刚从学生过渡到教师,而我的创作方式也还在不断实验与摸索之中。个人认为学习必须要先立后破,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循环往复,然后尝试触碰“边界”,并保持最初的创作冲动,去与“边界”一同绵延。中国美术学院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底蕴,学校里的创作氛围又特别开放和包容,在这样一种学术熏陶下,我相信这里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人才,而我也会和这些优秀、可爱的师生共同努力、砥砺前行。 上海国际电影节(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)由国家电影局指导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是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分类的“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”即 “国际A类电影节”,也是全球14个“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”之一,1993年首次举办,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分类,是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。 |
中国美术学院 2024年06月26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