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中国国际动漫节>动漫产业新闻

当非遗遇上动漫



在动漫创作中,非遗的精神内涵在动漫这一载体中得到传承,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内涵。


6月11日,我国一年一度的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到来。今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的主题是“连接现代生活 绽放迷人光彩”。近年来,各界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非遗工艺品正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,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,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。


其中,近些年成果丰硕的“非遗+动漫”跨界合作,被认为是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代表性实践。近几年票房和口碑表现都比较好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《白蛇》《大鱼海棠》《姜子牙》等动画电影,都取材于非遗故事、传统故事。


一个是流传千百年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,一个是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,当传统非遗遇上现代动漫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


动漫是有效载体


我国第一次非遗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56万项,截至2021年,列入国家级代表性名录1557项;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(名册)项目有42项,位居世界第一。


近年来,非遗的保护、传承得到各级政府部门、社会各界的认同和重视,不论是非遗的个体保护传承还是区域化整体保护,都涌现出非遗保护、传承、发展的优秀案例、有效做法,及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,成为非遗的活态传承。


其中,非遗与动漫的融合,是非遗普及、传播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。


动漫在我国是朝阳产业,老少皆宜,尤其广受年轻人、少年儿童喜欢。非遗与动漫的融合,既可以丰富动漫创作的素材、资源,又十分有利于非遗的传播、普及。


《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》指出,我国动漫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,2019年总产值达1941亿元。仅从动漫电影来看,2019年我国动漫电影数量占总电影数量比重为14.46%,动漫电影占总票房比重为11.48%,这意味着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。


据统计,目前全国与动漫相关的人群已经超过3.5亿,而且绝大多数是年轻人、少年儿童,这些人群都可以成为带有非遗元素的动漫产品、动漫作品的传播对象,成为非遗普及、传播的潜在人群。


动漫对非遗的开发利用,拓展应用空间和场景,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,是促使非遗实现自身功能和价值,满足传承人发展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。


与此同时,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扩大,消费在认同构建指标中占有重要位置,带有非遗元素的动漫产品、动漫作品带来的消费,对非遗在当代的认同构建有着积极意义。也就是说,消费的人越多,存在感和影响力就越大,被认同度就越高。


2021年,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“十四五”重点项目规划》,对做好未来五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具体要求。规划提出,继续实施“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”工程,创新表达方式,讲好中国故事,充分发挥动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。


挖掘非遗宝库


非遗最根本的特点是活态传承,非遗要想更好地保护、传承、发展,就必须找到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。


非遗与动漫有哪些可结合的点?


事实上,很多非遗项目就是动漫的雏形。如皮影、剪纸、面具、壁画、年画等等,与动漫非常接近,也成为动漫创作的形式。如已经创作出的剪纸动画《葫芦兄弟》、皮影动画《长恨歌》等,广受欢迎。


非遗故事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。很多优秀的动画、漫画作品,都取材于非遗故事,对非遗故事进行了更充分的表达、更广泛的传播。四大名著、山海经、聊斋等,都频繁成为动漫作品故事的来源。


在动漫创作中,非遗的精神内涵在动漫这一载体中得到传承,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内涵。动画电影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当年创造了近10亿元的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。人们喜欢它,不仅因为它根植于传统名著《西游记》,更是因为它对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和唐僧两位主人公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设定与解读,让观众看着有新意,同时又符合原著的内核精神。


再如2019年以46.54亿元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二的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正义、亲情、友爱、不相信命运等的精神内核,一方面在故事思维有颠覆性创新,引发观众深思。


此外,非遗的语言、动作、舞蹈、音乐等可以丰富动漫的表现形式。如戏曲的唱腔、表演等,可以为动漫作品添彩。中国动漫集团与抚州市联合制作的汤显祖戏剧节戏曲动漫宣传片《梦醉抚州》,将戏曲的造型、服饰、动作和一些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,既保留戏曲的唯美,又增加动漫的生动,以动漫形式宣传城市文化、非遗、旅游、美食,取得较好效果。该作品荣获第17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动漫应用奖、首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作品遴选暨展播活动(电视类)二类作品。


增加“被看”机会


动漫是极具开放性的文化形式,集合了众多艺术于一身,从而创造出一种时尚的合力文化。动漫题材的广泛性包含不限于娱乐动漫、科普动漫、艺术动漫、戏曲动漫等,对非遗传播与传承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,不同的非遗可根据其特点选择更适合的类型或题材。


如戏曲动漫在人物造型设计方面,依据演员的着装、衣饰纹样、化妆脸谱、道具等舞台艺术传统特征,以及人物性格特点,结合当代先进的动画造型技法,构建出既有中国文化韵味,又有戏曲动漫原创特色的人物造型。九天星、杭州戏蜂子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系列戏曲动画,便深受中小学生喜欢,通过进校园,既普及了戏曲文化,又培养了一批小戏迷。


动漫是综合性艺术,吸收了文学、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摄影、电影等艺术的特点,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和美感。其多样性和广泛性,能够使非遗中那些非主流文化在动漫的空间里再次绽放光彩。如201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,该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墨西哥亡灵节。随着动画片在全球的热映,墨西哥亡灵节成为全球著名节日,每年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


动漫既是文化媒介,又是流通于各种现代传播媒体中的文化内容。在数字技术、网络技术、新媒体平台技术的支持推动下,所有的传播渠道都可以成为动漫的有效媒介,形成极具开放和灵活的传播系统。用动漫化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和传承,能够使非遗内容通过动漫作品这一载体,进入各种形式的现代传媒,传播面更广。如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以汉字为核心内容,通过动画、数字技术制作的大型多媒体展示《汉字里的中国》,围绕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“衣、食、住、行”四个方面,构建指尖上的汉字、舌尖上的汉字、檐尖上的汉字和足尖上的汉字体系,并以汉字为延伸,上到天文,下到地理人文、鸟兽鱼虫、历史掌故,通过汉字建立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。


动漫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,在科技的支撑下,动漫能够充分发挥其夸张性、虚拟性以及变形性,可以使不同类型的非遗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。在“读图时代”,大量处于不被“注意”和“看见”境遇的非遗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也淡出人们的生活,而带有非遗元素的动漫影像,为非遗增加“被看”的机会。


动漫受众广泛,可谓老少皆宜。试想一下,现在的孩子吃的、用的、玩的、看的,有多少能撇开与动漫的关系?所以这个人群还会不断扩大。动漫与非遗融合,可以为非遗的普及、传播、传承带来更多受众。


动漫与非遗融合,是对非遗的文化价值、精神价值、教育价值、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挖掘和再创造,有助于非遗在当代生存土壤中扎根,使非遗与动漫形成文化共生关系。就像在植物界,很多植物并不仅仅靠自己的能力繁殖,而是会故意变化,来吸引昆虫、鸟类、动物的注意,借助风、鸟、昆虫、动物、人类等进行广泛的传播,落地生根,生生不息。


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曾表示:“非遗起于千家万户,源于百业千行,是百姓的烟火,是文化的自觉,也是一定要回归到千家万户,回馈到百业千行的日常,成为活态传承。”非遗与动漫融合,就是要让非遗借助动漫的艺术形式和载体,走进千家万户,走进人们日常。二者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,对非遗和动漫都能带来“1+1>2”的效果。


(作者系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副书记)


新华网  2022年06月0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