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中国国际动漫节>动漫产业新闻

从孙悟空到哪吒,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史藏着哪些“出海”密码?

中新社北京9月9日电 题:从孙悟空到哪吒,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史藏着哪些“出海”密码?


1922年,中国第一部动画雏形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》问世,唤醒了中国动画人创作探索的梦想,他们深植民族文化的土壤,融通中外,创作了一部部常看常新、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。


近日,中新社“东西问·中外对话”邀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陈波、东京大学表象文化论博士陈龑、日本孔雀动漫文化传播股份公司(アニチャイナ株式会社)董事长远藤贵司,从百年中国动画史聊起,畅想动画新时代。


创作:中国动画也有自己的“公主”


1938年,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长片《白雪公主》登陆上海,创下空前票房。同一时期,万氏兄弟创作了一部属于中国公主的动画片《铁扇公主》。


“1941年,《铁扇公主》在上海上映,一经问世便产生极其强烈的反响,随后,这部亚洲第一部长篇动画传到日本和东南亚,成为在日本上映的第一部长篇动画,对日本动漫业产生极大影响。”陈龑介绍。


在陈波看来,这部电影是中国民族风格的成功表达,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。创作者们尝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,从传统的二维手绘,到水墨,再到剪纸、木偶……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元素表达快乐与悲伤,让这部电影成为跨越语言、跨越国界、跨越时间的经典之作。


交流:中日动画里的“悟空情缘”


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,中日的“二次元世界”也有着不可分割的“羁绊”。不论是白蛇、孙悟空,抑或是宝可梦、火影忍者,精彩的动画早已为两国青年埋下追逐梦想的种子和珍贵的童年回忆。


被称为“日本漫画之神”的手冢治虫因一部《铁扇公主》结下“中国情缘”。他的第一部动画题材源自西游记,最后一部作品则名为《我的孙悟空》。在去世前3个月,手冢治虫仍忍着病痛前往上海拜访万籁鸣,并曾画下孙悟空和阿童木的跨时空“合影”,祝愿日中永远友好。


陈龑表示,中日两国动画起步时间相近,都属于舶来品,二者虽各具风格,但在技术交流、人才培养等方面互动密切。早在1926年,日本动画导演大藤信郎就创作了日本首部西游记题材漫画《西游记孙悟空物语》。1958年,日本首部彩色长篇动画《白蛇传》讲的也是中国故事。


“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日本动画师还前往中国创作并生活,持永只仁曾以中文名‘方明’在中国定居并创作,其1950年执导的《谢谢小花猫》流传至今,为新中国动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”陈龑说。


“动画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产业,日本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,有相似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环境,民众很容易产生共鸣。”远藤贵司希望未来日中民间交流能有更多的机会,在加强两国的文化联系的同时,寻求新的动画发展。


出海:从《哪吒闹海》到《哪吒重生》


1979年,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《哪吒闹海》上映。翌年,这部影片作为首部华语动画参展戛纳电影节。日本也掀起哪吒热,动漫界名家齐聚一堂,纷纷画出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。


30余年后,《新神榜:哪吒重生》出海日本,再次掀起哪吒热,打开国漫的海外市场。远藤贵司认为,独具特色的人物对话、人际关系、世界观、饮食及情感表达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,也是日本观众喜爱中国动漫的原因。


陈波表示,近期国内成功的动画都是用情感来打动观众,不同年龄段的人看到这些动画会感到疗愈、快乐甚至悲伤。这些情感的文化密码就藏在中国的传统故事里。动画创作者深入了解文化,再来进行创作,便会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动画。相信到那时候,全世界的观众都会爱上中国动画。(完)


中国新闻网  2022年09月13日